优米体育服讯(李方冰) 食品安全是民生之基、产业之要,关乎群众身体健康与区域经济活力。近年来,天津市津南区紧扣辖区“城区商圈繁荣、社区业态多元、中小食品主体集中”的实际,以市场监管局为核心力量,联动各镇街打出“准入提效、监管提质、服务惠民、助企升级”组合拳,通过创新机制、精准发力,破解食品行业发展痛点,构建起“监管有精度、服务有温度、产业有活力”的食品安全治理新格局,为区域食品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前置核查少跑腿,破解许可准入“堵点”
“原以为办食品经营许可证要反复整改,没想到工作人员提前上门指导,从提交申请到拿证只用了3天!”在津南区海棠街经营餐饮店的周先生,对区市场监管局的“餐饮场地预先核查”机制赞不绝口。
此前,因部分食品经营主体不熟悉许可标准,常出现经营场所布局不合理、设备配置不达标等问题,导致核查反复、开业延期。针对这一“准入痛点”,津南区市场监管局以海棠街道市场监管所为试点,创新将“后置许可”转变为“预先核查”,实现核查、提醒、改进、服务“四个在先”,有效解决了市场主体在选址、规划等各环节的“急难愁盼”问题,实现了审批关口前移,极大降低了经营风险。
该机制实施以来,海棠街道市场监管所已开展场地预核查286次,颁发食品经营许可证251个。津南区市场监管局将“服务最后一公里”的理念进一步优化为“服务超前一公里”,不仅为餐饮行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也为优化营商环境探索了新路径。
包保责任压紧实,筑牢属地监管“根基”
为落实食品安全“四个最严”要求,津南区全面推行食品安全包保责任制,将全区17816家食品生产经营主体按风险等级划分为A、B、D三类,对应配备区级、镇街级、村居级三级包保干部共1353名,实现“主体全覆盖、干部全下沉、责任全压实”。包保干部不仅是“监督员”,更是“服务员”,在督导过程中坚持“问题导向+精准帮扶”:针对中小餐饮门店变质或超期食品清理不及时、卫生存在死角等常见问题,及时指导商户整改,确保问题“发现即解决”。截至目前,津南区包保督导已完成一轮全覆盖,发现问题总数6414个,督导整改率将近100%。

除了日常督导,包保干部还将食品安全普法宣传融入基层治理。食品安全宣传周期间,咸水沽镇在益华里社区设置“食品安全成果展”展示食品全监管成效,同时解答群众关心的农药残留、食品添加剂等问题。双林街联合各社区开展食品安全主题知识讲座,针对老年群体易受虚假宣传误导的问题,讲解保健食品消费陷阱,帮助老年人掌握食品安全相关常识和技巧,有效提高了老年群体的食品安全意识,真正实现“属地责任落地、群众素养提升”的双重成效。
精准帮扶大桥道,助推品牌“走出去”
“多亏了区市场监管局的指导,我们的元宵馅有了企业标准,厂房布局改得更合理,现在不仅品质稳了,也为大桥道元宵走出天津辐射华北奠定了坚实基础!”天津市大桥道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由衷感谢津南区市场监管局的“一企一策”。
大桥道食品是津南区本土知名食品企业,主打元宵、月饼等节令食品,其手工元宵因口感软糯深受消费者喜爱,但近年来受限于“元宵馅无统一标准、产品保质期短、厂房布局适配性不足”三大痛点,难以扩大生产规模与销售范围。津南市场监管局高度重视天津市大桥道食品有限公司产品“走出去”的需求,多次与企业交流座谈,了解产品保质期短的难点堵点,从产品品类性质、生产过程控制入手组织专家帮助企业制定《大桥道元宵馅企业标准》,指导企业就生产工艺修改厂房车间布局,在保证产品品质的同时,为企业产品“走出去”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我们不仅要守住食品安全底线,更要主动为企业解难题、谋发展,让本土品牌焕发更大活力。”津南区市场监管局食品监管科负责人表示。
从“预先核查”简化准入流程,到包保责任制压实属地责任,再到“一企一策”帮扶大桥道食品升级,津南区始终立足区域实际,以“精准施策”破解食品行业痛点。这种“监管与服务并重、政府与社会联动、扶优与治劣并行”的模式,既守住了食品安全底线,也激活了产业发展活力,让本土企业焕发更强竞争力。未来,津南区将继续深化食品监管创新,推动监管更精准、服务更贴心、助企更有力,为食品行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黑猫投诉
广告刊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