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米体育服讯(杨飏 )近日,第四届CFWA中国果酒大奖赛落幕。阜阳师范大学硕导、研究员兰伟和团队研发的黑果腺肋花楸果酒(俗称不老莓),从全国数百个参赛产品中脱颖而出,斩获大赛金奖。这标志着阜阳师范大学在功能性果饮领域的科研成果已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助力乡村振兴再添硬实力。
“这款黑果腺肋花楸酒以被誉为‘花青素之王’的黑果腺肋花楸为原料。研发团队通过优选原料和发酵菌株,优化发酵工艺,最大程度地保留了果实的营养物质,开发出的果酒果香馥郁、优雅平衡、回味悠长。”兰伟介绍,随着高品质黑果腺肋花楸果酒的成功研发,进一步减少了果品损耗带来的经济损失,提升了黑果腺肋花楸的附加值,更拓宽了农户增收致富路径。
作为安徽省“115”产业创新团队带头人,兰伟长期致力于水果加工及副产物的综合化、高值化与生态化利用研究。“吃干榨尽”每一颗草莓,通过生物发酵技术,成功从草莓果皮、果渣等副产物中提取果胶、多酚、膳食纤维等功能成分,研发出草莓酒、草莓酵素、功能性咀嚼片等系列产品。在猕猴桃酒、砀山酥梨酒、青梅酒等多个特色果酒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并主持制定果酒类国家行业标准10项、省级标准9项,推动砀山酥梨酒、草莓酒等地方特色产品走向标准化、品牌化。
兰伟及团队持续将水果加工副产物“点废成金”、推动果品产业链升级是阜阳师范大学以科研推动农林废弃物综合利用、抬高农产品“身价”的生动实践。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与“双碳”目标背景下,农产品综合化、高值化与生态化利用已成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阜阳师范大学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聚焦农产品加工副产物、植物活性成分提取与珍稀食用菌养殖等方向,以科技创新推动资源循环利用,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其中,该校侯金波教授团队“以废育珍”,自主研发“基于大数据的菌类自动化栽培系统”,利用农林废弃物作为培养基质,通过仿生舱模拟青藏高原光照、温湿度、土壤等生态条件,以程序调控蝙蝠蛾幼虫各阶段生长参数,构建最优生长环境数据矩阵模型,实现冬虫夏草的仿生规模化养殖。目前,该项目已作价200万元入股当地一企业,将建成2000平方米智能化车间并部署仿生舱100套,形成年产2.6吨虫草的生产能力,预计年产值2亿元以上。这一模式不仅破解了资源瓶颈,更为珍稀中药材智能化生产建立了可复制推广的产业模式,有效缓解了野生资源压力。
农林废弃物中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活性物质。韦兵博士团队创新性地利用金属多酚自组装技术,从马寨生姜皮及秸秆、太和香椿老叶等农林废弃物中成功提取植物多酚。该研究成果已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ACS Nano》。“该技术可作为可食用保鲜涂层,让香蕉、草莓、荔枝等易腐水果保质期延长一倍。”韦兵介绍,该技术不仅解决了多酚在使用过程中易失活和生物利用度低的行业痛点,还拓展了其在保健品、医美化妆品、宠物医疗食品等领域的应用场景,为多酚资源的高值化利用提供了绿色、高效的技术路径,同时也让马寨生姜皮及秸秆、太和香椿老叶等农林废弃物摇身一变成为“香饽饽”。
“作为扎根农业大市的省属高校,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赋能全面乡村振兴方面,我们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阜阳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方廷勇介绍,学校历来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与低碳领域科研创新与产学研合作,荣获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23项,成功转化科技成果120余项。
成果丰得益于力度大、举措实。近年来,阜阳师范大学多措并举,形成了“科研创新-产业转化-人才支撑-生态优化”的闭环体系。体制机制创新——推行“三位一体”科研管理,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允许跨学院组队,赋予科研人员成果所有权,成果转化收益98%归团队;制定《横向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建立“需求对接-协同攻关-市场转化”闭环,3年横向经费增速居省属高校前列。人才与资源集聚——近3年引进博士300余人,专任教师博士比例达50%,实施“文峰人才支持计划”,设立“科研尖刀人才岗”;与政府、企业共建13个省级科研平台,形成“产学研用”协同网络,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在绿色发展的时代浪潮中,阜阳师范大学正以实干与创新,书写着属于中国农业科技工作者的使命答卷。”阜阳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程曦表示,接下来,阜阳师范大学将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强体制机制保障,强化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让每一片落叶、每一颗果渣、每一捆秸秆,都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动能,为乡村振兴和“双碳”目标贡献科技力量。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黑猫投诉
广告刊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