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优米体育服!
 

长期重口味饮食增癌变风险?上海专家详解生活依赖危害与干预方法

2025-09-11 18:34来源:总台上海总站 编辑:陈钊琦

近日,从上海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获悉,第八期“上海健康播放”特别聚焦当前社会关注的健康生活方式问题,并邀请了专家进行详细解读。上海市全新推出的健康科普平台“上海健康播报”是由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上海市中医药管理局、上海市疾控局、上海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等联合打造,整合优质资源为市民提供权威健康资讯。

外卖依赖、含糖饮料依赖、重口味依赖、沙发依赖、短视频依赖、购物囤积依赖……当下,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太多“依赖”。因此,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宣传月”里,我们的主题是“走出不健康生活方式的多重依赖”,相关专家提示:

“外卖依赖”隐患与应对

一是“三高”——高油、高盐、高糖。二是营养结构失衡。三是食品安全的潜在风险。对于“外卖依赖”,有三种策略可以应对。一是聪明点餐,优先选择口碑良好的正规商家,主动挑选蒸、煮、炖等轻烹饪菜品,避开油炸或红烧类重油菜肴。下单时备注“少油少盐”要求,并额外加一份蔬菜菌菇,弥补营养缺口。二是回归厨房,自己烹饪能完全掌控食材品质、油盐用量和烹饪方式,说不定还能发现自己的烹饪天赋。三是社交聚餐,偶尔和家人朋友外出聚餐或在家小聚,既增进感情,又促进多样化饮食选择。

“重口味”会对身体带来哪些不良影响

在消化系统方面,高盐、过辣的食物会直接损伤消化道黏膜——过量盐分和辣椒素持续刺激黏膜保护层,易诱发炎症、糜烂甚至溃疡;而滚烫的食物可能造成食道黏膜烫伤。长期反复的损伤,修复循环,可能激活异常细胞增生,显著增加消化道癌变风险。

在心血管系统方面,“重口味”饮食往往伴随高钠摄入,这不仅加重肾脏排泄负担,还会引发水分潴留、血容量上升,迫使心脏超负荷运作。同时,钠离子直接促使血管收缩并损伤内皮功能,多重机制共同导致高血压及动脉硬化风险增加。

在代谢与致癌风险方面,“重口味”食物常伴随高热量(如火锅蘸酱、烧烤油脂),易导致热量超标和内脏脂肪堆积。更需警惕的是,肉类经高温烧烤产生的杂环胺、苯并芘等明确致癌物,可能增加肿瘤发生概率。

综上,长期“重口味”饮食可能系统性增加消化疾病、心血管病变和肿瘤风险,而体验食材的天然滋味,在饮食过程中尝试与自然对话,才是对身体更长久的关爱。

如何看待这些依赖行为的成因

这些看似独立的行为依赖,实则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现代性症候群谱系,它们不是偶然的生活习惯,而是当代人在高压社会中的集体生存策略,是一种精神代偿机制,本能寻求即时满足。外卖满足“被服务”的渴望,甜饮料是多巴胺的“速效药”。这些行为都在表达:我们至少能掌控自己的快感。也许,我们需要的不是道德谴责或简单戒断,而是对整个生活系统的重新审视。所以,解药或许不在于简单地戒断这些依赖,而在于重建生活的意义架构。

针对行为依赖 有哪些干预策略

当依赖行为开始干扰健康、社交或工作时,就明确越过健康界限。

干预策略,就是从行为调整到认知重塑:

针对轻度依赖,可通过行为替代法逐步调整。比如,用无糖茶饮替代含糖饮料,以短途散步替代“沙发瘫”,或设定短视频的每日使用时长。关键在于找到能提供类似满足感的健康替代品,而非强行戒断。

若依赖已比较顽固,认知行为疗法是有效工具。通过记录触发依赖的情境(如压力大时暴饮暴食)、分析背后的非理性信念(“只有吃甜食才能缓解焦虑”),再逐步用更健康的应对方式(如深呼吸、短暂散步)替代原有行为。此外,环境设计也至关重要——删除容易诱发冲动的外卖或购物App,在沙发旁放置哑铃或书籍,从而减少依赖行为的发生。

对于严重影响生活的依赖(如囤积障碍、暴食症),则需要专业干预。心理治疗可帮助挖掘深层动因,而团体支持则能提供社会监督与共情。在某些情况下,药物也可能用于缓解伴随的焦虑或抑郁症状。

要记住!干预的最终目的并非彻底消除依赖,而是恢复人对行为的掌控力。健康的界限在于:你能决定何时使用某种方式满足需求,而非被它支配生活。

“沙发依赖”会带来什么健康危害

一是影响脊柱健康。二是增加代谢疾病风险。三是影响心肺功能。四是干扰消化系统。五是危害心理健康。四个健康建议:一是避免久坐,每隔1小时起身活动、伸展;二是保持正确坐姿,减少躺卧时间;三是培养运动习惯,如瑜伽、慢跑、游泳等;四是参与社交和户外活动,培养积极心态。

如何破解长时间刷视频对身体的不良影响

为抵御长时间刷屏带来的危害,可从四方面设置健康防线。

一是颈部、手部“双防”到位。长时间低头刷屏,易引发颈部不适,并导致手指肌腱发炎。正确做法:手机抬高至视线平行位置,避免长时间低头,减少手腕、手指的重复用力;每隔3040分钟活动颈部、肩部和手腕,做简单的拉伸运动,预防肌肉劳损;借助手机支架等辅助工具,减轻手部负担。

二是科学用眼“三干预”。每观看短视频30~40分钟,闭眼休息或远眺5分钟;保持屏幕亮度与环境亮度相近,避免在黑暗环境下长时间盯屏;手机与眼睛保持3040厘米的距离,避免过近。

三是睡眠管理“三不要”。睡前至少1小时停止使用电子设备,让褪黑素正常分泌,提升睡眠质量;避免熬夜刷短视频,每天固定作息时间,形成生物钟;卧室保持安静、昏暗,电子设备不带上床,并远离床边充电。

四是大脑、心理“断舍离”。主动设定每日刷屏时间上限,防止信息过载;与家人和朋友面对面交流、参加户外运动、阅读书籍等,用这些有益大脑健康的活动,替代碎片式浏览短视频;通过冥想、瑜伽、正念训练等方式,提升专注力,缓解焦虑,保持大脑活力。(王殿甲)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