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米体育服讯(记者彭东海)10月22日至24日,以“智领肽科技·创享健未来”为主题的第八届国际食源肽学术研讨会在北京成功召开。来自食品科学、临床营养及产业转化领域的海内外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分享前沿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共同推动食源肽科技创新实现“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全链条贯通。
食源肽作为蛋白质经酶解得到的生物活性片段,因其易吸收、活性强以及积极的健康促进作用,正为全球健康问题提供全新的解决思路。在“大食物观”理念的引领下,食源肽的科学研究与产业化应用已成为大健康领域备受关注的前沿方向,也是业界科技创新与战略布局的重点。研讨会由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食品院”)、北京市蛋白功能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办,北京工商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河北科技大学、贵阳学院与北京凯晟中食管理咨询中心协办,三生(中国)健康产业有限公司、广东健力宝股份有限公司、济南英华永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宁波大医本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大医德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宁波御坊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赞助。


食源肽研究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大会开幕式上,多位与会嘉宾在“大食物观”与“健康中国”战略等背景下,擘画了食源肽领域的发展前景,并表达了对于食源肽领域迈向高质量、新阶段发展的坚定信心与共同期待。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北京工商大学教授孙宝国立足“大食物观”国家战略,系统论述了构建未来食物体系的关键路径。他指出,实现食物源蛋白质的高值化转化,关键在于“双轮驱动”:向上游延伸,开拓多元化蛋白质资源,筑牢产业根基;向下游拓展,以科技为核心,打造更具市场竞争力与健康效益的精准营养产品,推动食品消费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全面升级。尤其应充分重视中华传统药食同源宝库,系统挖掘其中的蛋白肽类功能因子,深入探索其与食物源生物活性肽的协同机制,推动中华传统智慧与现代营养科技的深度融合,为构建中国特色健康食品产业体系开拓新格局。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任发政在致辞中表示,食源肽研究领域正聚焦精准营养基础研究与产业转化,在关键科学问题和产业技术瓶颈上形成新的共识、激发新的合作。面对未来,仍需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导向共发展,深化食源肽构效关系和量效关系研究,结合产业需求,解决生产中稳定性、生物利用度等关键技术瓶颈;推动跨学科的深度融合,在营养学、医学、分子生物学、人工智能等领域进行交叉碰撞,催生出创新的火花;构建科学循证与标准法规的坚实支撑,建立完善的功能评价体系,推动标准法规建设,营造规范、透明、有序的发展环境。

“智能计算和多组学技术的结合,让我们能更精准地研究肽的结构与功能,更高效地挖掘它的健康价值。从改善亚健康,到精准营养,再到蛋白质的高值化利用,食源肽的应用前景越来越广阔。”保利中轻首席科学家蔡木易表示,此次会议作为全球食源肽高端交流平台,为行业发展分享经验、碰撞思想。中国食品院在食源肽领域耕耘20余年,完成了纵深科研成果有效积累,实现了科研与产业化落地的双向推进。全球肽科学领域更高质量的发展,必须深化跨学科、跨领域及跨国界的交流协作,汇聚全球智慧,应对共同的健康挑战,推动该领域迈向更高水平。

中国食品院党委书记、院长郭新光在大会上代表主办方中国食品院致辞。他表示,中国食品院作为我国食品发酵领域的国家级科研机构,始终坚持围绕行业技术创新开展科技服务。食源肽研究与当下科技创新和健康产业发展的趋势契合,正在进入以智能化数字化技术为驱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新阶段。中国食品院将持续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大健康产业矩阵,努力打造国内一流的食品资源及合成生物领域原创技术策源地。

中国食品院副总经理谷瑞增代表主办方北京市蛋白功能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致辞。他指出,自2013年首届食源肽国际学术研讨会举办以来,大会议题持续深化,从早期的蛋白结构解析、功能评价逐步拓展至大健康及产业应用,有效赋能技术落地与产业协同。当前食源肽领域正处于重要转型期,智能技术不仅驱动技术升级,更引领着产业模式的革新。中国食品院一直紧紧抓住这个契机,从标准、机理、制造、评价和应用角度,赋能企业共同进行市场的有效落地。

多学科驱动食源肽前沿研究与进展
当前我国居民健康需求已转向“吃得健康”。食品营养与健康成为国民健康首要需求,但慢病高发态势依然严峻。膳食结构失衡是慢病高发的一个重要诱因,而功能食品正是连接膳食营养与慢病防控的一个关键载体。在人口老龄化加剧,亚健康人口比例增加,慢性病控制率低、低龄化形势严峻的背景下,我国功能食品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资源挖掘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谢明勇在《功能食品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中介绍,我国功能食品目前可聚焦“保健食品+食药同源食品+功能性普通食品”三大类,尤其要发挥“食药同源”优势——这是我国特有的资源,可推动传统中医药理论与现代营养学相融合,为慢病防控提供中国方案。
“目前,我国已进入功能食品消费快速增长期,但产业发展仍然面临诸多挑战。要破解相关难题,需构建'全产业链协同发展”解决方案。”谢明勇表示,比如,建立功能食品原料数据库,强化风险分级管理,深挖食药同源与民族特色食材;工艺技术方面,需重点突破功能因子靶向递送、合成生物制造等关键技术;装备领域方面,需推动“产学研用”协同,研发集成化、智能化生产线;法规标准层面,要完善功能声称评价体系,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同时强化市场监管;在功能食品的营养健康效应方面,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
此外,政产学研融合是推动功能食品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高校需加强基础研究,为产业提供技术支撑;企业应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惠民产品;政府需完善政策引导,搭建协同创新平台“未来,随着精准营养、合成生物学等技术的发展,功能食品产业将向'精准化、个性化、可持续化’迈进,为国民健康与食品工业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

日本京都大学教授Kenji Sato系统阐述了东亚发酵食品中肽类成分对先天免疫和炎症的调控作用。他指出,发酵食品中的肽类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发挥抗炎、降压及改善代谢综合征的作用,特别是焦谷氨酰类肽段,可以通过激活有利受体从而增强先天免疫。此外,Kenji Sato教授还表示,发酵食品中的生物活性肽经过动物实验验证了改善肥胖的效果,并揭示了其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群改善代谢的机制。

食源肽赋能全球亚健康问题干预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江正强在报告中指出,蛋白酶占全球工业酶市场60%以上份额,而微生物蛋白酶是工业用酶的核心来源。中国农业大学在工业用蛋白酶领域长期致力于优良菌株筛选,并成功通过枯草芽孢杆菌、黑曲霉等表达系统优化实现酶活力提升,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江教授指出,发掘极端环境微生物资源和专用蛋白酶,推动蛋白酶高效表达与生物活性肽靶向制备,是创新赋能食品、医药行业的重要方向。

东南大学教授孙桂菊指出,全球老龄化进程加速,预计到2050年60岁以上人口将突破20亿。在这一群体中,肌少症已成为常见健康问题,并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独立疾病。孙教授团队经过动物实验研究发现,小麦低聚肽与鱼油中的ω-3脂肪酸联合干预,可显著改善肌少症症状。她强调,“小麦低聚肽易被老年人消化吸收,且联合干预的效果显著优于单一营养补充”。该成果为功能肽在老年营养领域的产业化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中国食品院功能肽产业化研究发展部主任陈亮指出,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蛋白质营养摄入不足已成为老年人群面临的核心营养健康问题。生物活性肽因其更佳的消化吸收特性、多样化的健康效应以及良好的加工适用性,是老年人优质蛋白营养的理想补充形式。多项人体临床试验表明,水解乳清蛋白、胶原蛋白肽、谷氨酰胺肽、玉米肽、大豆肽等多种生物活性肽,能够有效满足老年人群在增强运动与行为能力、提升脑健康水平、改善胃肠道功能以及缓解慢性代谢性疾病等方面的多样化健康需求。

食源肽营养健康功能及其作用机制越发明晰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首席专家丁钢强从“大食物观”与国民健康战略出发,指出食源性肽在推动合理膳食与营养转型中具的关键作用。他强调,肽作为优质蛋白质的高效形式,既为实现《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提供了创新方案,也为体重管理与肌少症防控提供了科学手段,未来食品产业应聚焦三大方向:推动健康食品休闲化、社交化,将肽融入日常膳食;强化营养标签明示,引导消费者选择健康产品;深化肽在慢病干预中的研究。他呼吁加强产学研协同,不断开发符合中国人口味与健康需求的肽基食品,为“健康中国”提供实质性支撑。

随着全球血糖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发掘安全有效的天然调节成分已成为食品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爱尔兰利墨瑞克大学教授R.J.(Dick) FitzGerald聚焦食源肽的健康价值,分享了特色肽段在血糖调节方面的潜力。他指出,源自啤酒糟的特色活性肽不仅能耐受消化道环境,还可通过肠道屏障进入体内,通过多重途径促进胰岛素分泌。尤为重要的是,它们能够延长体内关键调节因子的作用时间,从而实现更温和、持久的血糖稳态支持。这一研究成果,为开发更具针对性的膳食调节产品提供了新思路,也使食源肽在慢性病防控领域的价值进一步凸显。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罗永康在报告中介绍,鱼蛋白肽具有良好的护肤特性和对脾脏、对肠道等的健康功效。我国作为水产大国,鱼蛋白肽类产品有巨大的潜在消费市场。针对消费者对于鱼蛋白肽的享受、方便和营养三方面的关注,罗永康教授团队创新了鱼蛋白肽类产品的功能活性挖掘和风味改善方法,使得开发的功能性食品更能符合消费者的需求。

日本九州大学教授Toshiro Matsui围绕肽与脑部健康展开分享,深入探讨了食源肽在脑部健康领域的应用价值。他指出,多种天然来源的活性肽可通过血脑屏障发挥生理作用,在改善认知功能、缓解神经细胞损伤等方面表现出积极效果。Toshiro Matsui教授通过具体研究案例,详解了脑健康肽的提取工艺、活性验证及作用路径,强调这类肽能通过调节神经递质平衡、增强抗氧化能力等方式,为脑部健康提供多重保障。随着人们对脑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脑健康食源肽将为食品行业创新注入新动力。

贵阳学院教授侯俊财分享了食源抗菌肽设计与抑菌机理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其团队构建出了具有明确β-发卡结构的短肽,并借助纳米化自组装技术,成功开发出兼具高效抑菌活性、优良生物安全性及强稳定性的新型抗菌肽。侯俊财教授强调,该肽能在细菌表面自组装形成三维纳米纤维网络;多组学分析进一步揭示其对核糖体功能、能量代谢等多通路的协同影响,从多层面阐明其抑菌机理。该成果为抗菌肽设计提供了新思路,也为肽的多场景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技术支撑。

中国食品院副研究员李淼表示,当前功能食品产业面临科研与市场衔接不畅的挑战,亟须创新产品开发思路。她指出,中国食品院功能肽团队针对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健康需求差异,构建了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健康需求分析体系,推动功能食品开发向“精准需求导向”的转变。报告中,她以多种功能肽产品为例,阐述了功能性食源肽在实现营养精准干预方面的应用实践,彰显了功能肽产品服务于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健康的巨大潜力。

蛋白质高值化利用与产业化技术创新
华南理工大学杨晓泉教授系统分享了其团队在植物基食品加工领域的系列成果。其团队充分解析植物基食品的风味感知机制,通过创新的复合凝胶等技术,降低植物基肽饮品的的苦涩感,实现了风味与活性的兼得。杨晓泉教授特别指出,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深入协同合作是推动成果转化的关键,这种产学研的融合模式能够推动构筑食源肽领域的人才高地、解决产业实际问题。

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苏秀兰教授分享了食源肽营养健康功能与作用机制方面的进展。其团队以苦瓜多肽为核心,系统揭示了其在调节血糖、抑制肿瘤及保护血管等多方面的生理活性。苏秀兰教授表示,食源苦瓜多肽因其吸收快、靶点准、安全性高等优势,在功能食品与精准营养领域展现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北京工商大学顾雨香副教授团队聚焦猪骨中鲜味肽的高效发掘与呈味机制解析,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研究通过虚拟酶解技术,明确生成鲜味肽的最佳酶组合,成功从水解产物中筛选出6条鲜味肽,并通过同源建模与分子对接揭示了鲜味感知机制。该研究为从动物副产物高值化开发天然鲜味剂提供新策略和候选肽库,其计算生物学结合实验验证的范式,为食品风味肽的精准筛选与机制研究研究提供借鉴。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李国明,在会上就生物合成功能肽及其在化妆品领域的应用作了报告。他指出,合成生物学技术为功能肽的定向获取开辟了新路径,利用该技术所生成的肽在纯度、功能性、产率及成本控制方面均显著优于传统制备方法。李国明高工介绍了团队自主构建的活性肽生物合成元件数据库,及团队利用该技术成功合成出的抗菌肽,并指出该抗菌肽可在化妆品领域得到实际应用。

华润江中大健康研究院现代营养研究中心研发总监杨波系统阐述了食源性肽在康复营养产业化中的核心价值与应用成果。他指出,公司以“初元”品牌为核心,构建了全链条生产技术体系。该成果为临床术后康复的营养补充提供了科学与高效的解决方案,标志着江中在肽领域的临床转化与应用取得的重要突破。

广东健力宝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总监严海菊提出,公司以“食源性低聚肽”为核心进行战略升级,推出新品“超得能”。健力宝携手中国食品院,开发出胶原蛋白肽、小麦低聚肽与大豆蛋白肽的专利复配体系。严海菊表示,公司持续通过联动产学研构建开放的肽营养生态,以扎实的科技创新赋能国民健康,积极助力“健康中国2030”战略目标的实现。

三生(中国)健康产业有限公司张宇龙高级工程师指出,食源性低聚肽是功能食品行业研究热点,全球活性肽市场2025年将达千亿美元。在日欧美地区,胶原蛋白肽、乳清肽、大豆肽等已渗透口香糖、发酵乳等30余个品类,国内也掀起了“肽+”热潮。已有研究证明,AI辅助设计与合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降低了肽的苦味、腥味及成本,使其可应用于冰激凌、软糖等多类产品。他表示,食源肽行业仍需在夯实构效关系、统一检测标准、优化科普表达等方面做出努力,为中国功能食品产业提供“蛋白 4.0”解决方案。

完美(中国)有限公司安全与功效评价部总监高业成在报告中介绍了沙棘蛋白肽的高价值开发及应用。他表示,团队经过产学研合作成功研发出活性沙棘蛋白肽,探索出沙棘蛋白肽与桑叶等药食同源原料的科学协同方案,精准对接市场需求,相关成果已成功落地为桑叶沙棘蛋白肽固体饮料产品。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黑猫投诉
广告刊例